2月11日,太原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范兆森深入企业一线,调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半导体产业链建设情况,开展入企服务,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树牢“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理念,坚持以“产业创新与科学技术创新深层次地融合”打头阵,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太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范兆森听取研发技术成果、生产制造流程介绍,实地察看控制中心数字平台实时生产数据,询问公司制作经营情况,叮嘱企业负责人要珍视园区建设发展成果,既干在当下,又谋划长远,不断拓展新空间、开辟新赛道。
在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范兆森仔细地了解企业研发技术、生产的基本工艺、产能升级等情况,深入单晶生长、加工清洗及检测车间,询问市场拓展、装备水平、项目布局进展,对企业12英寸高纯半绝缘碳化硅单晶衬底全球首发给予赞扬。
世界晋商网注意到: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是集团在大陆兴建的第六个高新科技园区,位于山西综改示范区太原唐槐园区,是山西省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企业。园区总占地面积1.62平方公里(2423亩),专门干高端智能手机整机组装、手机零组件、手机主板、手机维修、精密模具及镁铝合金汽车零组件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而范兆森市长曾担任晋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2018年11月2日下午,时任晋城市委常委,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范兆森第一站就到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深入调研。目前,晋城园区已建成富士康科技集团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在研发总类、技术完整性、使用量等方面均位居国内第一,园区精密模具和精密刀具技术也位居全球领先水平。
范兆森指出,企业兴则开发区兴,开发区将一以贯之、毫不动摇地支持公司发展壮大。开发区改革创新要“急行军”,今后在工作落实过程中要突出一个鲜明导向,就是处理问题。调研要处理问题,开会要处理问题,不处理问题的调研和开会就是。要真正打通服务项目“最先和最后一公里”,打通作风建设,消除“中梗阻”,让投入资产的人放心发展、放手创业。要逐步解放思想,打破“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敢于先试先行,为公司可以提供“保姆式”服务。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以坚定的决心、创新的办法,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024年1月4日,河南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公司成立,加快新能源汽车项目推进实施。2024年5月11日,中原智能制造研究院挂牌,聚焦自动化机器人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2024年7月22日,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与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河南)有限公司就新能源汽车试制中心项目签署投资协议。2024年10月24日,注资6亿元,成立富士康新能源电池(郑州)有限公司……
范兆森和富士康老板郭台铭籍贯都是泽州县南岭乡人,而晋城富士康是范任职晋城开发区时候主要发力和服务对象,而太原富士康对山西综改区和太原出口和就业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影响巨大。富士康未来是否能像在河南一样加大在太原的投资,也很值得期许。
而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烁科晶体”)成立于2018年10月,注册投资的金额5100万元,是山西烁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企业主要从事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的研发和生产,碳化硅材料因其带宽度、高热导率、高临界击穿场强、高饱和电子漂移率等优点,被大范围的应用于新一代雷达、卫星通讯、高压输变电、轨道交通、电动汽车、通讯基站等重要领域,在众多战略行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曾获得“山西省半导体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山西省2018年度优秀技术攻关团队”等荣誉称号。公司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引进国内外高品质人才,通过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全面掌握了碳化硅生长装备制造、高纯碳化硅粉料制备工艺、N型碳化硅单晶衬底和高纯半绝缘碳化硅单晶衬底的制备工艺,形成了碳化硅粉料制备、单晶生长、晶片加工、外延验证等整套生产线,并创立了UNIMOSS莫桑石的自有品牌。未来该公司将在山西综改示范区建成年产50000片6英寸N型晶片、年产1.5吨莫桑晶体的生产能力的产业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碳化硅材料产业基地。
随后,范兆森主持召开座谈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半导体产业链的9家企业负责人逐一发言,反映困难问题,提出意见建议。范兆森认真听取发言,不时与大家互动交流。他强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半导体产业链,太原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要锚定产业方向,推动产业集聚,创优产业生态,在细致划分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要加强市区融合,加快推进与综改示范区融合发展,逐步优化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布局,更好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能级提升,为高水平发展聚合力、强动力。要推进“四链”融合,组建产业科技专班,用好智库外脑,深化产业设计,强化政策研究,做好要素保障,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产业服务团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全力赋能重点产业链提质扩能。要营造“竞合”的环境与氛围,搭建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促合作、谋发展,推动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求同存异、协同创新,共同扩增量、促变量,携手打造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增长极。